学前游戏论
历年真题
()标志着当代儿童观的最高水平的国际公约,代表当代文明社会向全人类发出了所有儿童的游戏权利不可剥夺的宣言和承诺。
()从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出发,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他虽然觉察到儿童在游戏中表达某种内在愿望的主动性,却否认了游戏来源的客观现实性。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的观点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来的。
克拉思诺(Krasnor)和佩培拉(Peplerp)于1980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四种特征或四种因素,包括()、肯定的情感、虚构性和内部动机。
如果把“探索”“象征”“嬉戏”这三种性质不同的游戏动作看做是一个连续体,那么在()的这一端,外部刺激物对儿童游戏动作的制约作用大,表现为对外部事物的顺应,认知性成分高。
()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主要是在两岁前,即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的游戏。
美国心理学家比勒(Bihlen)按着儿童在游戏中()的不同,把游戏分为机能游戏、想象游戏、接受游戏、制作游戏四种。
下列各项中,()属于工具性游戏。
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水平中,()是最初的发展。
儿童游戏动作的发展经历一个逐渐连贯(即符合一定逻辑顺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动作的
«
1
2
...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
136
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