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
VIP题库
阅读《登高》教学设计,结合本教学设计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通过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想象、描绘诗歌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 (1)美读法。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2)对比阅读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3)点拨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环节一 多媒体显示 写杜甫的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环节二 (1)学生读首联,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 (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3)男生齐读前两联,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在“大脑的荧屏上”播放画面。教师描述:首先在脑海中浮现出:急风、高天、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些画面,然后让这些画面动起来,诗人登上高处,感到猎猎秋风,聆听空谷猿鸣,再移动画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仰望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解说:将前两联诗句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在头脑中再造想象,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4)学生思考:诗歌的前两联写的什么?(多媒体显示: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多媒体显示:抒情)抒发了什么情,能否用诗中的词语来概括?(多媒体显示:悲秋)师生共同朗读后面两联,体会悲秋之情,然后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悲秋呢?(解说:秋不一定可悲,但杜甫为什么会“悲秋”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总结:正因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困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才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作客”、“多病”、“艰难”、“潦倒”) 环节三 学生齐背全诗,然后给每一联设计一幅图画,再给设计的画面配上解说词。(解说: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且更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问难度较大,教师先提供用多媒体展示的范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点应给予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环节四 学生思考:你最喜欢《登高》一诗的哪一联,为什么?现在我们该怎样运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提示学生注意颔联,这一联现在用来比喻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事物要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解说:学习诗歌的目的最终还在于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时代的演变,现在都赋予了它新意,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应自觉加以运用。) 环节五 学生齐背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媒体显示全诗)后叫学生与《登高》诗比较两首诗歌在选景、抒情方面的异同?讨论明确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不同点是《登高》除表达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诗气势恢宏、雄浑。(解说: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环节六 (1)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我们学习这首诗,深深地震撼于他的忧国忧民和自身的坎坷遭遇。为此,我写了一首诗来歌颂他,我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写得更好!(多媒体显示诗歌,在《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师生共同朗诵)诗人杜甫在《月夜》的清辉中/嗒嗒的拄拐声/伴着你孤独的深吟//天地一沙鸥/是你《登高》《春望》时/表诉的游子的衷肠/朱门肉臭/路有冻骨/是你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哀叹/国破山河在/是你忧愤家国的慷慨悲歌/你用满鬓繁霜/阅尽世间风絮/你用佝偻的脊背/柱起了民族的诗魂/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这一切只因你是那样/爱得深沉// (2)同学们,假如杜甫生活在当代,面对这欣欣向荣的秋景他还会悲秋吗,这首诗是不是应该改为颂秋了呢?请同学们下去改一改,我们看谁改得最好? 问题: (1)概括本节课六个环节的教学步骤。 (2)本节课运用了多种阅读教学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有何原则要求? (3)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便是开发学生智能。结合案例分析,本节课是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学生智能的开发?
阅读《胡同文化》课堂教学实录,结合课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师: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出生在江苏高邮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感染:他是大作家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的入室弟子,他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一枝独秀,蜚声文坛;他早年做过中学教师、历史博物馆管理员,后又任职于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50年代被错误打成“右派”下放到塞外的一个农业科技研究所,但却能够苦乐随缘:60年代初被反动集团“控制使用”,受尽屈辱却让一部现代京剧《沙家浜》名噪一时,家喻户晓。他就是——汪曾祺。汪曾祺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中年以后才开始写散文,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然而就是这一个“捎带脚”却“捎”出了“汪曾祺的散文写得比小说还要好”的评价。汪老认为散文就是“文化休息”,“让读者得到一点文化气息,健康休息”。因此,他的散文大多都谈及文化,抑或渗透文化。看来读他的文章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字眼说起来似乎很神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文化无处不在,比如说吃饭就有“饮食文化”。大家还知道哪些文化,或对哪些文化感兴趣?生:有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 生:我还知道快餐文化、课桌文化。 师:不错,课桌文化应该属于什么文化的一部分? 生:班级文化、校园文化。 师:对于我们大家的生活环境而言,小到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那大的还有哪些文化? 生:城市文化、邯郸文化。 生(七嘴八舌):邯郸有女娲文化、邺文化、赵文化、磁山文化、梦文化…… 师:太好了,咱们邯郸又属于中原文化,而我们北方有草原文化,南方有水乡文化,共同形成了我们的中华文化。真是处处有文化! 师:汪曾祺先生虽然出生在江苏高邮,但却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四十多年,因此他对北京的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审视老北京的胡同,发掘胡同的文化意蕴,他所关注的是胡同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汪老走进北京胡同,了解一下他的“胡同文化”。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然后找出答案。(学生齐读课文) 生: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 师:准确!请大家说说这一特殊的文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师:胡同、四合院决定了北京人的居住方式、文化心态,而这种居住方式、文化心态便是文化。让我们一起翻翻胡同的老照片,看看这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听京韵大鼓《胡同谣》,播放北京胡同照片。) 师:请谈谈你对胡同的认识与感受。 生:四四方方的,很古朴,很亲切。 生:有的窄,还很破,我不太喜欢。 师:这是大家对胡同的认识,我们再走进汪老的文章,了解一下他笔下的胡同有何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前四段,边听边画,找出每一段中关于胡同特点的关键句,并尝试概括。(教师范读) 生:关键句分别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总是安安静静的”。 师:能不能试着概括一下?最好用一个字。 生:“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就是“正”,“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就是“多”,“总是安安静静的”就是“静”。 师:太简洁了,那“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又该如何概括呢? 生:…… 师:“取名有各种来源”,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 生:石老娘胡同、大哑巴胡同,尤其是王寡妇胡同、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 师:这么多胡同,它们的名字有什么特点?……我将他们的名字改一下,石老娘胡同改名为“石大夫胡同”,大哑巴胡同改为“残疾人胡同”(生笑),王寡妇胡同改为“单身贵族胡同”(生大笑),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改为“皇城美食街”(生大笑)。 生:老师,我明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原来的名字有市民气息。 师:具体点,用一个字就是——生(齐说):俗!(笑)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胡同这些独有的特点——走向“正”、命名“俗”、数目“多”、环境“静”,会造就出怎样的文化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第6至12段,并思考: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北京人形成了怎样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找出关键句并概括。(学生自由读) 生:“封闭的文化”,“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很讲究‘处街坊’”;“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能够抓住每段话的首括句来概括,提纲挈领,你很聪明。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第七段的主旨句应该是该段最后一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师:是啊,这两句在同一段中出现,而且明显矛盾,那么到底北京人喜不喜欢处街坊? 生:不喜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从“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中的“也”,“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中的“但是”,以及段尾的“此外”可以看出。(学生点头) 师:太细心了,看来虚词不“虚”呀!(生笑)胡同文化的形成是由于“封闭”,而精义是“忍”。下面请大家试着抽取关键句中的“四不”来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比如第六段我抽取“不愿搬家”,那其他三段呢?生(齐):“过往不多”“要求不高”“不管闲事”。 师:刚才让同学们自由朗读的几个段落,大家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生:口语化,写得有点随意。 生:总觉得不太像文章,好像在拉家常。(生笑) 师:说得好!这正是汪老的追求,他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因此他的文章京味十足,富有生活气息。请看刘锡庆先生对汪老文章的评价:“(汪曾祺的)文字工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师:“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重读“品”字),看来读汪老的文章得怎样才好?生(齐):品!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来品一品。 生:我最喜欢第八段中的前几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师:梁实秋先生说“窝头是贫穷的象征”,北京人真的就爱吃窝头? 生:不是,下面又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滴香油、虾米皮熬白菜,说明有更好的。 师:这一段写得好,生动地说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特点。大家想想,刚才说的这几样东西顺序能不能颠倒?比如说改成“有大腌萝卜,就知足了。虾米皮熬白菜,就不错……” 生:不行。前面“窝头”是主食,后面是副食。即便是副食之间也不能颠倒,一种副食代表一种生活档次、一种生活质量。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评价语言的变化:“就知足了”“就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嘿”。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版本比汪老这个更简洁,你看如何?“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生大笑) 生:不好。这样改少了京味,缺乏生活气息,而且评价太单一,远没有原来的丰富,有情趣。 师:是啊!这些评语看上去是平常话,但句句匠心独运!大家觉得哪个评语最有味道? 生:我最喜欢“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一听就是“京片子”的口吻。(生笑) 师:为什么是“姑奶奶”而不是“舅奶奶”“姨奶奶”?(学生沉默) 师:大家想想,我们在家里和妈妈不高兴,小嘴一撅,妈妈此时无奈,她会怎样称呼我们?如果你是男孩子妈妈会说:“怎么啦,我的大少爷?”如果你是女孩子她又会说:“怎么啦,我的——”生(齐):小姑奶奶!(生齐笑) 生:我明白了,旧社会姑奶奶地位高,难伺候! 师:是啊,这么难伺候的人只要有“臭豆腐滴几滴香油”也就应付了。难道这个真那么好吃? 生:因为北京人易于满足,觉得这已经是非分之想了。 生:老师,我最喜欢“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觉得这个“嘿”特有味。 师:你说这个“嘿”用得好,能不能将所有的评价语都改为“嘿!”如:“有窝头,嘿!大腌萝卜,嘿!小酱萝卜,嘿!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嘿!虾米皮熬白菜,嘿!”(生大笑) 生:不能,这样不富于变化,太单调,太随意,而且这个“嘿”字本身有着丰富的含义。 师:哦?怎么讲? 生:这个“嘿”的言外之意是“简直啦”!(生笑) 师:那为什么不干脆将它换成“简直啦”?试着读读看。(生读,同学们摇头。) 生:没有原来那么丰富、生动。这是北京人物质要求的极致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师:那你觉得原句应该怎么读,尤其是这个“嘿”?(生读,读到“嘿”时,有些急促,匆匆收尾。) 师:大家听听,对这个“嘿!”他读得那么急促有力,一听就知道,他读出来的是“愣头青”“吃饱了撑的”那种“满足”。(生大笑)还有别的读法吗?(生读,读到“嘿!”时语气上扬,且拉长声,很有味道。学生鼓掌。) 师:为什么你做这样的处理? 生:我想读出一种骄傲和自豪,读出老北京人的“自恋”来。(生笑) 师:老师也想尝试读一读。(师读,读到“嘿!”时语调向下,且拉长声,读出高兴。学生鼓掌。) 师:大家能听出老师的理解吗? 生:您读出的是北京人的满足感,吃饱了偷着乐,好像在说“就我吃到了,别人边儿呆着去!”(生笑) 师:于我心有戚戚焉。(生笑)看来我们的理解不同,朗读的处理也各不相同。大家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这样传神的京韵描写? 生:第11段中的对话:“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师:好。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品味人物感情,然后表演。(学生表演,积极性极高。) 师:注意,在这段话中有个省略号,请大家发挥想象,根据语境补上一句话。 生:咱活着不就是为了个棒子面吗?知足吧! 生: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生:忍了吧,您哪!(生笑) 师:北京的胡同里上演过多少这样让人回味的生活剧啊,可惜如今的胡同却在一步步淡出我们的视野,走下历史舞台。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三段,边读边画出关键句,看看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衰落、消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齐读) 生:从怀旧、伤感、无可奈何中可以看出一种温柔的惆怅。 师:很好。但那是不是说汪老已经沉浸在这种苦闷中不能自拔了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没有,从“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两句中可以看出。 师:是啊!汪老耳濡目染了北京文化几十年,胡同不仅是他的生活家园,更是滋养他的文化土壤,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朝一夕无不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无不寄予着汪老对传统文化的浓浓眷恋。因此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胡同必将走向衰落,这是历史的必然。对此汪老是达观的,他保持了一份清醒、一份超脱。 师:好吧,面对这衰落的胡同,就让我们道一声:再见吧,胡同!再见吧,胡同文化!再见吧,同学们!(生笑)生(齐):再见吧,老师!(生笑) 问题: (1)概括这堂课的教学目的。 (2)划分并列出这堂课的教学步骤。 (3)运用阅读教学方法理论对这堂课主要运用的“问答法”进行分析、评述。
阅读《我的家在哪里》课堂教学实录,结合课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的家在哪里》教学实录 师: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冰心的一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上课前十分钟大家就拿到了课文,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朗读一遍文章。(学生读课文,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板书在黑板上) 师:课文中有些容易读错的字音,我们一起来识记这些字音。(注音后学生齐读:作揖yī玙yú回溯sù)大家学习语文时,记得注意日常的积累。(学生点头,并在课本上注音) 师:课文的题目是《我的家在哪里》,课文回答这个问题了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生(合):只有住着作者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她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很好,让我们来品读这句话。这句话用了一个“只有……才”的句式,这个句式表达出怎样的语气呢? 生1:我觉得是强调,是一种非常肯定的语气。 师:非常好,是一种很肯定的语气。很肯定地向我们强调,只有住着作者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她灵魂深处永久的家。所以这一段接下来作者列举了许多她居住过的地方,但她却说“都不是我的‘家’”。这些地方和中剪子巷有什么不同?(学生默读第5段) 生2:我觉得这个家是(作者)小时候与父母弟弟们住过的,有父母对自己的爱,家人对自己的爱。 师:也就是说这里有亲人之间的亲情。作者说这是个什么样的家? 生(合):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是的,作者说,这个家是“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板书:品读),这个“灵魂深处的家”为什么让冰心如此眷恋。请问同学们,冰心是如何写这个家的? 生(合):通过一个梦。 师:梦中有哪些人?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各自大声地朗读第2、3自然段。(学生各自大声朗读) 师:好,现在我们来说说梦中描写了什么人。 生3:梦中出现了路上的行人,还有一位中年车夫,还有作者。 师:嗯,梦中有行人、车夫,还有一个“我”,而且是小时候的“我”。这些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4:文章用了几个形容词,形容车夫是“膀大腰圆”、“脸面很黑”,还用了些动词“举”,“把我举上车去”,显得这车夫挺老实的。 师:呵呵,哪句话让你觉得这车夫很老实? 生4:膀大腰圆,脸面很黑,是为生计奔波的中年人。还有着街上的行人,“互相地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让我感觉那种氛围很和谐,然后很安乐的样子,前面还用“慢条斯理”来形容他们,我觉得这个城市的节奏不匆忙,让人感到很舒适。(板书:和谐、舒适) 师:还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 生5:很安逸的感觉,比如说“慢条斯理”,给人很舒适的感觉,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吧。(板书:慰藉) 师:“我”和车夫有两句对话,车夫说“上哪儿?”“我”说“,我要回中剪子巷”。 生6:是“你要上哪儿呀?”,“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 师:大家觉得车夫在说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呢?想象当时车夫说话的语气和动作是怎样的? 生7:车夫让人比较有安全感,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微笑着的,弯着腰问“我”的,很和蔼。师:也就是说,虽然脸黑高壮,但对“我”很和善。请大家和邻桌的同学互相读车夫孩子的对话,读出孩子的纯真语气,读出车夫的和善。(学生朗读) 师:现在大家能用一句完整、规范的话来概括这梦给你的感觉吗? 生8:梦中给“我”很淳朴、很完美的感觉。 生9:梦中让人觉得人与人之间非常友善。 师:现在请大家试着读出这份梦中的淳朴、和善、闲适、完美。大声朗读,自己读,或是读给邻桌的同学听。(学生各自大声朗读) 师:冰心在第一段就说到,“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同学们读过了冰心老人的梦,现在明白冰心老人眷恋着——(学生接:家、淳朴、友善)淳朴和友善,这就是她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这时,老人回溯自己走过的生命道路,眼泪流了出来,为什么? 生10:她在家里回溯了自己九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想起了家的亲切、温馨,所以眼泪涌了出来。 师:哦?是这份亲切和温馨使老人感动得流泪了吗? 生11:是回溯起走过的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眼泪不禁涌了出来。 师:是的,回想着那份温馨和亲切,再想想自己走过的甜、酸、苦、辣的人生,是百感交集啊!就像冰心老人在文中说的那样,“万千恩怨及今朝”! 师:那冰心老人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甜、酸、苦、辣?让我们一起来回溯老人九十年来的生命道路。请大家将自己手上的“冰心简介”读一读。(学生快速浏览简介,并读小标题) 师: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伴冰心走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她生命最初的理想在中剪子巷启程,老人走过的近百年的生命道路,其实就是中国近百年的动荡的历史。尤其在1966-1976年间,中华民族遭遇了一场浩劫!大批的知识分子遭到了“四人帮”造反派的迫害,被抄家、被批斗、被下放去“劳动改造”,许多人被迫致死,家破人亡,年近七十的冰心老人也在劫难逃。“文革”结束后,八十岁的冰心病重,行动写字都很困难,但我们从《再寄小读者》中看到,心胸开阔的老人乐观地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依然用简朴的文字述说着自己对生命最真的告白。历经风霜的老人,那颗真挚的心从未改变。下面让我们走近冰心,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各自大声朗读世纪老人的百年感悟。(学生各自大声朗读) 师:你从老人的话中读出了什么呢? 生12:读出了释然。 师:具体哪些地方体现了老人的释然? 生13:“地道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 师:回到课文中,冰心没有哪些东西? 生14:无权、无官、无级、无款、无旧。 师:这些都是所谓的世俗的身外之物。我们读一读这段冰心老人的话,试着读出那份释然。其中运用了排比句,大家要读出排比句的效果。(学生读最后一段话语) 师: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和无顾无虑、无牵无挂的语气是一样的吗?我想无顾无虑、无牵无挂要读得慢一些,老人蔑视名利,不为世俗所累,无顾无虑是一种坦然、一种释然,犹如舒了一口气般舒坦。 师:然而冰心老人真的一无所有吗? 生(合):不,她还有家。 师:老人在最后说,万万没有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都不知道的,牵不断、剪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老师想请问大家,这个“家”为何打上了引号? 生14:它不仅仅是个物质上的家,也是个精神上的家。 师:就如冰心告诉我们的一样,这个家是灵魂深处永久的家,那里有淳朴、和善的乡亲,有儿时纯真的回忆,有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关爱。冰心对于自己拥有这样的家,感到非常的自豪!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的理解,再品读冰心老人的这段话。(生读,老师范读,学生再各自读) 师:或许,你我还年轻,阅历还少,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位九十高龄老人的全部情感,但是我想,只要我们记住冰心的这些语言,在将来渐渐长大的岁月里,我们会有新的、更深刻的理解。冰心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述说了一个梦,梦中那个孩子和老人穿越了时光,在梦中相遇,告诉我们有一个灵魂深处的家,那儿有爱,有爱便有了一切。(学生再次诵读课文) 师:同学课后可以找冰心的其他作品阅读。下课。 师:这个问题还真的难以用几句话说清啊,我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访问者往往会在访谈前要先把提纲给受访者了。(生笑)但我还是想用简单的几句话阐述一下理由。在我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曾遇到过对我的人生有极大影响和帮助的语文老师,也曾因为某位老师而意志消沉,所以我只能说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学生这个阶段的好的引导者。 生20(同上组):第三个问题我想问老师,你来给我们上了课后,觉得上海的学生和广州的学生相比有什么不同?(生笑) 师:好,谢谢,你先请坐。就一堂课而言,你们让我感到新鲜,而我自己的学生让我感到亲切。但是就整体而言,我个人觉得上海这个城市更时尚更年轻,而广州显得更务实。我想这种地域文化对教育乃至各领域多少都应该是有辐射有影响的。那么,我已经回答了三个问题,你们组要请一位同学来阐述一下,你们的问题围绕什么中心,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生(七嘴八舌):围绕老师作为语文老师的认识和追求,目的是想让老师更多地将自己呈现给同学们以及听课的老师们。 师:谢谢你们的提问。其实,如果有时间,老师还想对我们的同学做个访问,我相信这教室坐着的也许就有以后的李政道、傅聪、周杰伦、鲁豫等等。最后老师想将这几句话送给大家:把握访谈技巧,感受语言魅力,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我;我更想借这节课告诉大家,同学们是学习者,老师也是学习者。学习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了解,更重要的在于过程的体悟。同学们,传记访谈也好,诗歌小说也好,别把它们只当作试卷上的文字游戏,那都是生活的艺术与结晶!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谢谢各位老师! 问题: (1)概括这堂课的教学目的。 (2)划分并列出这堂课的教学步骤。 (3)对这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分析、评述。
如何对中学语文课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试述初中语文课程测试的内容。
简述测试的计划包括的内容。
简述中学语文测试的基本过程。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简述测试的基本要求。
简述中学语文课的测试具有的意义。
简述对于学习者来说,复习具有的意义。
«
1
2
3
4
5
6
7
8
...
54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