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免费题库
下列属于朱光潜先生作品的有()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
《咬文嚼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惟陈言之务去)
阅读朱光潜《咬文嚼字》中的一段文字: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问:A这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B为什么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没有改“是”为“这”好?C将“是”改为“这”好在哪里?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至落入下乘。问:(1)“套板反应”在本文中指什么?(2)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3)本段论及了文学创作中的哪些问题?(4)本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问:(1)这段话的中心句是什么?(2)这段话使用了什么类型的论据?(3)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中的“流弊”指的是什么?
打破了(岑寂)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
1
2
...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
299
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