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环节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展示: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检查小组自主、合作预习情况,积累基础知识:
1. 注音:羁()拙()暖嗳()荫()墟()
(讨论明确:jī;zhuō;aìaì;yìn;xū)
齐读课下注释,了解和掌握注释内容。
2.文言句式: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讨论明确:对偶句,定语后置句);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讨论明确:对偶句,省略句)。
3. 本诗的体裁(形式)是______;题材(内容)是______。
(讨论明确:五言古体诗;诗人回归田园生活的乐趣。)
4. 本诗押韵。(讨论明确:an)
教师讲解:我们看过“农夫山泉”的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现在我把它稍微改动一下“农夫、菊花、有点酒”,我想用它来说明生活在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生活理想与情趣。有人说他是一位荷锄自娱的耕者,有人说他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有说他是一位品酒吟诗的文人;现在我们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1600多年前,陶渊明为我们构想了一个景美、人美、生活美的“桃源社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幽美恬静的田园风俗画。
环节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互相补充,共同分享
教师讲解: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窘迫。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 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41岁时,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84天,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要他束带接见,他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辞职归隐。从此结束身不由己的仕途生活,终老田园,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抒写田园生活的恬静和谐。他的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诗味醇厚绵远,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后,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写的组诗,共有五首,表达了陶渊明的归隐心情以及对乡居生活的感受。
环节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以目传情,以目示意。文章的标题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解读文章内容的隐形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诗眼是哪个字?
讨论明确:诗题“归园田居”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回农村住”。“归”是诗歌的写作线索,“园田”是归的处所,“居”是本诗的“诗眼”。
环节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归”是本诗的写作线索,我们就按照作者的思路来鉴赏本诗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抒发的情感。
1、从何归?讨论明确:在诗中陶渊明以“羁鸟” “池鱼”自比,形象地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之劣。诗人迫不及待地想从“尘网”“樊笼”里归来,透一透新鲜空气,放飞自由的心灵,远离官场的污浊生活。
2. 缘何归?讨论明确:一方面因陶渊明本性难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是根本原因。陶渊明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有一番“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封建社会只有入仕。但东晋政治腐败,他无用武之地,又不愿随波逐流、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只有选择归隐田园。文中“守拙”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另一方面因陶渊明深切悔恨误入仕途、受困时长的政治生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次要原因。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他身心疲惫,痛苦至深。
3. 归何方?讨论明确:文题已经告诉我们诗人就是想“归园田”,“守拙归园田”是本诗的中心句。“归园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居园田”,过真实的田园生活,过弥漫着人间烟火与生气的生活。在诗人的眼中,普通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都是那么 恬静、幽美、安详、和谐,是诗人心之所系。
4,归如何?讨论明确:从污浊腐败的官场回到清新祥和的田园,诗人感到“无尘杂”“有余闲”,字里行间透露出静心、自由、闲雅的乐趣。在田园朴拙自然的趣味中,诗人心情舒畅,乐而不返。
(二)“居”是本诗的诗眼,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讨论明确:诗人“归园田”的最终目的是“居”,而不是来园田小住几日,散心解闷。正是因为诗人踏踏实实地居住在农村,才能有对农村生活的深切感受:有草屋、有花树、有村庄、有邻居、有狗吠、有鸡鸣。一草一木、一静一动、无不与“居”有关。居于此,陶然矣!
(三)探究本诗的艺术手法(小组合作、讨论明确)
1.形散神聚,首尾呼应。全诗以“归”为线索,写了“从何归” “缘何归” “归何方”“归如何”等内容,但始终围绕诗的主旨“居”来写,形散而神不散。诗的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回归园田的喜悦心情,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使全诗有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之妙。
2.情景交融,意境淡美。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听到的是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它们互相关联,水乳交融,构成了一种宁静安逸、纯朴自然、安详和谐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和归隐田园的舒畅快乐。
(四)深入探讨,评价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1.讨论明确:陶渊明的本心是热爱自然,过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的骨子里就排斥阿谀逢迎、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虽然步入官场,但总是格格不入,因此归隐田园,即使生活窘迫,甚至缺粮少酒,诗人也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因为开心比什么都重要。而他的诗歌正展示了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他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当然,他的归隐,是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造成的;他逃避现实,不去抗争,不愿用自己的行动去实实在在地做事,从现在来看,有消极的一面。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踏踏实实地学习,将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 试一试能不能背诵这首诗(设想:先抽查背诵,然后齐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环节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根据对本诗的探究学习,大家来积累一种方法——古诗鉴赏的最基本方法(“读、解、认、研、找”)。这种方法,具体而言:
1. 读全文(多读几遍,其义自现)
2.解题目(用通俗的话来解读题目——回农村住)
3. 认作者(了解作者的风格,清新自然的田园诗人)
4. 研注释(注释对答题一定有帮助,如“尘网”“樊笼”等注释)
5,找中心句(守拙归园田———厌恶官场生活,喜爱田园生活)
环节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根据对本诗的探究学习,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个考点——“语言运用之对联写作练习”。
1,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2,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题中,设计对联考题的不少。对联题目的得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形式:上下联字数相等,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或词组结构相同。B.内容:上下联意义相关(相近或相对),C.平仄: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第三声或第四声),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第一声或第二声),即"仄起平收"。按照ABC这三个要求,你认为本诗中的对偶句,哪两句可以算作对联?并试拟一横批。
讨论明确:上联——方宅十余亩(mǔ),下联——草屋八九间(jiān),横批——陶然居
3,练习:请互相讨论,补写出下联;或选一个节日,自拟一副对联,然后交流。
中秋——上联:几处笙歌留明月
下联:____________
国庆——上联:山河十月秀
下联:____________
上联:年年国庆,庆祝新胜利
下联: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秋:几处笙歌留明月,万家萧乐贺中秋
国庆: ①山河十月秀,祖国万年新(日月万年春)
②年年国庆,庆祝新胜利;岁岁笙歌,歌唱大丰收。
问题:
(1)补写教学设计中划线处的教学目标。(5分)
(2)简要概括环节一到环节六的教学步骤。(5分)
(3)运用阅读教学方法理论对本教案所采用的“讨论法”进行分析、评述。(10分)
阅读《归园由居》教学设计,结合教学设计完成后面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