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须知:
1、参考教材:《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马斌主编,2006年版。
2、特殊标记含义:P10代表教材页码第10页;“【 】”等标注的代表此处为重点关键词(得分点)。
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
1、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首次公开使用了社会保障概念。【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国际组织开始正式采纳社会保障概念。P1
2、社会保障产生的理论基础P2-P3
(1)英国古典学派的反社会救济思想:代表人物【英国的李嘉图、马尔萨斯和萨伊】。
(2)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代表人物【施穆勒】。
(3)“经济福利”思想:代表人物【庇古】。
(4)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国家干预思想:代表人物【凯恩斯】,是最早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实证分析和推理的经济学家。
(5)福利国家思想:代表人物【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中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4条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满足最低需求原则;充分就业原则;费用共担原则】。
3、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德国】,随后为西欧、美国、日本所仿效。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由【英国】初创。【原苏联】是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首创与代表。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实行,并在新加坡等国取得了显著成效。P5-6
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P1-2/7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社会优抚和安置)】四部分组成: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需求。
(2)社会保险——【基本保障】。【社会保险体系】是构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与主体。
(3)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社会优抚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内针对【特殊对象】的特殊保障手段。
5、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