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历年真题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
《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些电视节目的热播,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说,诗句丰富了人们的内心有人说,家书唤起了人们的回忆;有人说,朴实的话语如和煦的春日阳光,令人宁静愉悦。但也有人说,当今社会不缺少感性的悲欢,更需要理性的思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阅读《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就我所知,处理这个普遍存在的人类自高自大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A.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处理这个普遍存在的人类自高自大问题”?B.这段文字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阐述了什么?C.分析“说不定”这一词语的使用对文章的表述所起的作用。
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遇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A.指出这段文字中两军军力对比的语句。B.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C.举例说明本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
阅读《陌上桑》中的一段诗,回答问题: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A.本段诗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各写了什么内容?B.说明本段诗歌使用的写作手法。C.本段诗歌铺叙“行者”“少年”等人的行为取得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阅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回答问题: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深层寓意是什么?B.指出使用借代手法抒写物是人非、江山易主之痛的词句。C.说明以“一江春水”喻愁的作用与效果。
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暮色晦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也不动,身子向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它大概在想心事吧。A.指出这段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B.本段文字描写了姚纳的身体前佝和小母马的瘦骨棱棱,两者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C.说明本段描写的深刻内涵。
《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得益”的名言来证明后唐庄宗因骄傲而亡国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下列《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语句中,出自“二日砥砺德行”的是
《吃饭》一文提到的古人中,在论音乐与烹调这两种和谐时“偏向音乐”的是
«
1
2
...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
168
169
»